AI行业估值:给“未来”算笔明白账
给AI公司估值,就像给一场正在加速的赛车估身价——既要看眼下的速度,更要还要对未来能跑多快有个预期,还得提防赛道上的急转弯。这活儿没那么简单,但理清思路,也能摸到些门道。
先搞懂:我们在给“哪类AI公司”算账?
AI是个大家族,成员五花八门。广义上,上游的芯片工厂(比如造AI芯片的)、中游的算法服务商(比如搭大模型框架的)、下游的应用企业(比如用AI看病的)都算AI圈。但这里面,有的是重资产“硬汉”(一条芯片生产线砸百亿),有的是轻资产“软脚虾”(几十号人写代码就能估值上亿),算账的法子自然不一样。
本文重点聊大家更关心的“狭义AI圈”:一类是玩算法和技术的(比如DeepSeek、ChatGPT 这类大模型公司),一类是把AI用在具体场景的(比如AI+医疗、AI+金融的应用企业)。它们的价值藏在代码里、数据里、用户手里,也是估值时最让人头疼的主儿。
老账本不好使?那就改改再用
给公司估值的老办法有三个:成本法、市场法、收益法。但面对AI公司,这些老账本得翻翻新。
成本法基本可以直接扔了
它算的是“账上有多少资产”,但AI公司的宝贝是优化过的算法、训练好的模型——这些在账本上可能就记着几台服务器的折旧,根本算不出真正的价值。就像用尺子量香味,白搭。
市场法得换个“计价单位”
传统的市盈率(PE)、EV/EBITDA这些靠利润说话的指标,对还在烧钱的AI公司没用(利润都是负的,咋算?)。得学互联网公司估值的套路,基于其核心价值驱动因素,搞点新指标:比如给AI客服公司算“每台设备值多少钱”(P/独立设备数),给大模型公司算“每万亿次调用值多少钱”(P/token 调用量)。这些指标虽不完美,但好歹能贴紧AI公司“靠用户和数据吃饭”的脾气。
收益法得捏着鼻子调参数
它的逻辑是“未来能赚的钱,折算到现在值多少”,但两个关键数得改:一是财务预测,不能瞎拍脑袋,得从市场容量往下算(top-down),也得从现有客户往上加(bottom-up),比如to B客户有多少,每个愿付多少钱,实打实算清楚;二是折现率,这是给未来的钱“打折扣”的数。AI公司风险高(技术可能被颠覆、商业化可能黄了),折现率不能低,传统行业可能 8%-12%,AI公司肯定得提高,不然容易估得虚高。
算出来的价值靠谱吗?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
模型算出个估值(比如100亿),别着急信,得交叉验证。
先看看自己“配不配”
如果一年前这公司估值才50亿,现在翻了倍,那得有硬证据:收入是不是也翻倍了?用户数、独立设备数这些核心数据是不是跟上了?就像考试提分,总得看卷子上的错题少了多少,不能光说分数涨了。
再看看“大环境给没给助攻”
要是这一年AI赛道突然火了,资本扎堆往里冲,就算公司没啥大进步,估值也可能被推高。得搞明白:这100亿里,多少是自己挣的,多少是市场热捧“送”的。潮水退了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最后综合打个分
模型算的数、公司的成长节奏、行业的热度,三者能对上,这估值才靠谱。就像给西瓜估价,不能只看大小,还得敲敲听听熟没熟,看看今年行情好不好。
综上所述,给AI公司估值,说白了就是在算一笔“现在和未来的糊涂账”。既得用对方法(市场法创新、收益法调整),又得睁大眼睛看清楚(成长数据、市场环境)。难吗?确实难。但只要不被数字忽悠,不忽略风险,总能慢慢摸到那个最靠谱的数。毕竟,给未来算账,本就是个技术活,更是个良心活。
来源:毕马威KPMG
重要声明:
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,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,
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